江蘇省作為制造強省,所擁有的專精特新企業數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。近日,江蘇省各地工信局公布了2022年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2019年度專精特新企業復核通過企業名單。
慧科技成為2022年度首批入選企業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今年8月,慧科技便入選了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錄庫。
近年來,專精特新成為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的發展路徑,也是國家政策部署重點。但是,專精特新對企業來說并非一個名號,更多的是企業內在硬實力的考驗。
當中小企業紛紛選擇專精特新賽道,企業如何實力出位?
著眼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,定位潛力賽道
此次入選江蘇省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,許多來自機械設備、電子設備、醫藥生物、信息技術等行業。進一步梳理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和“單項冠軍”企業,不難發現它們所處的行業都較為集中,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重點領域。
可以說,選好賽道是中小企業能否走好專精特新之路的第一步。
首先是從產業或行業發展來看,企業需要與國家同頻。制造強國戰略的十大重點領域為專精特新提供了方向,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、先進軌道交通裝備、節能與新能源車、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、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、農業裝備、新材料、航天航空裝備。入選2022年度省級專精特新的慧科技,就屬于節能環保產業領域。其產品三恒系統相比傳統冷暖設備節能30-50%,且在生產中踐行綠色低碳。
其次是市場需求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是企業持續經營底層邏輯,也為創新指明方向。以人居領域為例,當下人們對室內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,不僅要調節室內的溫度、濕度,更希望能智能、便捷、美觀等等。慧科技三恒系統在研發理念上突破傳統,圍繞人的需求創造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,以一套設備迭代過去多設備的組合,為人居領域帶來創新參考。
創新是靈魂,苦練“獨門絕技”
而強化創新的前提,是企業需要專注于核心業務,只有專注才能找到創新發力點。以慧科技為例,專注于戶式三恒系統的它,2017年建造國內首個也是唯一的戶式三恒研發及測試基地,2020年建造國內首個戶式三恒智能工廠,以及依托云服務平臺的全流程服務,使其完成了研發、生產、服務的專業化閉環。
也正因從研發到服務的專業閉環,慧科技得以“苦練內功”,如自主研發的三恒一體機、防結露系統,以及前不久推出的多項工藝升級,都在業內實現創新突破。
以創新為驅動力,實現技術革新、工藝創新、創新管理及其理念創新,進而苦練獨門絕技,不僅積攢了企業的硬實力,也有助于形成差異化競爭,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。
政策聚焦,釋放大能量
近年來,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受到高度重視,國家出臺了密集且重磅的相關舉措。2021年年初,財政部、工信部聯合印發文件,提出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將安排100億元以上,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加大創新投入;9月,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,為專精特新企業暢通融資渠道......
專精特新企業在國家政策的蓄力下,正持續為產業鏈補短板、鍛長板、填空白提供有力支撐,推動我國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。如慧科技在江蘇省“531”產業鏈-高效節能裝備產業鏈中游,積極推動室內環境解決裝備領域的創新發展。
此外,專精特新亦是政策對中小企業發展路徑的規劃。政府希望通過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,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、競爭力強、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引導其成長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、隱形冠軍企業,在細分市場上搶得主動權、奪得話語權,獲取全球行業的領先地位。
國家政策一方面能夠釋放專精特新企業的創造力、活躍力和發展力,另一方面為企業高質量創新發展保駕護航。
總的來說,無論是自身苦練內功還是政策保駕護航,對于中小企業而言,在走專精特新這條道路上,專精特新不是終點。而是要把“專精特新”精神融入到產業生態中、提升產品競爭力。只有硬實力,才能跑出位。
(來源:新視線)
